杨钦元 博客

改变的艺术

第二序改变

上周末读完了瓦茨拉维克的《改变——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》,受益匪浅。这本书是行动科学的开山之作,作者把数学原理中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与人类行为学结合,最终诞生一门新学科——行动科学。由此可见,创新往往诞生于不同领域之结合。生命也如此,两个人从素不相识、互相看不上眼到相互结合,最终诞生新的生命。自然界的法则都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说回此书。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:第二序改变。要弄清楚什么是第二序改变,首先要明白第一序改变。第一序改变指的是系统内的改变,例如:孩子打闹,给他糖吃,给他 ipad 玩;学生不完成作业,当众批评并让其写检讨;夫妻性生活不和谐,尝试了各种姿势、情趣内衣等。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只关注问题的解决,而非问题本身

越是纵容孩子打闹,给糖吃,他下次便学会了只要打闹就有糖吃的策略;越是训斥学生,学生越自卑,变得不想上学,学习成绩下降。你躺在床上毫无睡意,翻来覆去,越是想让自己入睡就越清醒。这些解决方案正是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。解决方案反而导致了更多问题。新问题的产生,纯粹是因为改变既存问题的方式的错误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合乎常理及遵从逻辑的思维方式,大多数时候确实是一种解决之道;但有时中规中矩的做法反而容易导致失败,而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行动,却出乎意料地使问题得以改善。第二序改变就是指那些不合逻辑,非理性的行动,这些行动直指问题核心、系统本身。

两个数学原理

作者瓦茨拉维克从数学领域的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获得灵感,提出了第二序改变。

什么是群论?

  1. 群由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成员的任何组合结果,其本身也是该群的一个成员。群的第一个特征即允许在群之内产生无数的变化。但任何成员的组合都无法置身于系统之外。
  2. 成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来组合,而组合的结果仍然相同。
  3. 每一个群皆包含一恒等成员,其特性为:任何一位其他成员与该恒等成员组合,其结果仍为该成员自身。如5+0=5,0为恒等成员。
  4. 在任一群中,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的成员,他们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。

什么是逻辑类型理论?

  1. 与群论类似,都是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,不过集合不叫群,叫类型。
  2. 凡涉及某集合全部成员者,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,两者不在一层次中。
  3. 「变」总会涉及较高层次,实现层级越迁。

比如时钟的刻度 1 到 12 可组成一个群,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:指示时间。任意两个数字组合,1 加 12 等于 13 (下午 1 点),仍属于系统之内,即群的成员。

比如我们做梦,梦里的动作可以组成一个群,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梦。无论在梦里跳,爬,坠落,怎样改变行为,都无法停止梦境,这种变化称为第一序改变。跳出梦境唯一方法是醒来,这种状态的改变称为第二序改变。第二序改变也就是层级/系统的改变,随着系统改变,集合内的所有成员都改变了。

书中有个例子,丈夫向心理医生抱怨说他们结婚后已经几个月没有性生活了。尝试了许多方法,情趣玩具,补肾壮阳的药物,都提不起兴致。后来男子兴奋地告诉医生,他们已经克服了心理障碍。原因是他们有一次去朋友家度假,由于床是两面靠墙,丈夫下床的时候只能翻过妻子那一边。某一天清晨,阳光透过波西米亚白色的窗帘照在妻子的麦色肌肤上,从地中海吹来的阵阵微风拂过她棕色的弯曲的睫毛。「从来没有发现她是那么美。」他说,然后情不自禁吻了下去。

这对夫妇的问题,是由于机械性例行公事的性生活,导致做爱频率愈来愈低,而这种不正常的频率使他们感到烦忧而更加逃避对方。在朋友的客房中,他们由于「墙」的存在而需直面对方,反而发现了美,引发第二序改变。

解决问题的方法

问题是什么

第二序改变需要我们清楚地描述问题。关注此时此地发生了什么,而非「为什么」(why)。

维特根斯坦也有过类似思想。「解释总有终止的时候,可是 5 这个数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我们只有探究 5 如何被使用的时候,它的意义才能显现」他指出,「如果我们不去问为什么,而直接去探究现象的事实,往往会发现,事实会引领我们找到答案。」

清楚具体地描述问题,对想要达成的改变有清晰定义,这是改变的第一步。

悖论

根据群论第四条原则,「在任一群中,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的成员,他们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。」由此可见,悖论无处不在。而我们也可以利用悖论达成意想不到的改变。

举个例子,当你睡不着的时候,不要强迫自己入睡,而是睁开眼望着天花板,强迫自己别睡着。

困惑

困惑是一种重新框定的艺术。书里面有个例子,「我」正在天台上散步,这时一个穿黑衣服的年轻人急急忙忙地走过来,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,径直地把我撞到了。我站起来,还未等年轻人说话,就直接说了句「现在是两点十分」,然后离开了。留下年轻人一脸懵逼地坐在地上。

两人相撞的意外事件创造了一个情境,通常双方道歉是最自然的反应,但「我」立即以非预期的反应重新界定了这一情境。这个困惑为重新框定铺设了舞台。

困惑可以强迫人们重新定义事件、框定问题。一旦我们觉知到另一种可能性后,便无法轻易回到原来的格局或是先前对「实体」(事件)的设定中。

在博弈论中也有类似观点,如果一个人开始「知道」有关自己行为的理论后,他便不会被它束缚,而能够自由地选择不再服从它。

重新框定问题是第二序改变的核心思想,而困惑、悖论则是达成重新框定的重要技巧。重新框定,意味着我们用新的观点去理解事物,意味着跳出系统外,从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。意味着从「游戏玩家」变成创造规则的游戏「游戏创造者」。

开阔的视野

不仅在人类行为学层面,社会其他范畴也能使用第二序改变。

社会系统存在许多问题:一个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的处境、阶层与利益的差异,无法导致一种建设性的互补有效的合作,反而是持续和阻碍变化发生的僵局。每个人都不快乐却无能改变。只要各方人视他们自己是彼此翻开和对成的,多多少少会导致冲突的迅速激化,这种倾向不论是在涉及两个个人,两个国家或种族时都是相似的。当人们或一个系统企图达到某些定义过高的目标,但却无法实行时,可能会导致相反方向的发展。(又一悖论)

这些社会层面的问题,虽然比行为层面更复杂,涉及的系统更多,但也可尝试第二序改变。清晰定义问题;探究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策略;重新框定问题;改变系统本身。这些改变的方法能在你在绞尽脑汁之际,给你打开大门,指出一条明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