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钦元 博客

如何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

有人问起,为什么你的兴趣这么多,读书,健身,摄影。我一般回答:不是我兴趣广泛,是你尝试得太少了。

小时候,我们的目标明确,永远都会有人来告诉我们要做什么,怎么做。比如,要乖,要听话,要这样那样,上学后,要考高分,要上名校,工作后,要进政府,要去国企上班;要结婚,要生孩,要生二胎,要买房,买车,要。。。

这些社会钟时刻鸣响在我们耳边,我们不能自已做判断。

毕业后发现,混的比较好的同学,除了富二代/官二代,就剩下那些早早找到了兴趣的人。比如高中有个同学喜欢街舞,毕业后就去开培训班,参加表演;大学舍友喜欢健身,大三那年退学去健身房党学徒,现在已是某大型连锁健身房的名教练;有位女同学喜欢做模特儿,如今已积累上千模特资源,组织各种活动游刃有余。一位学姐,高中的时候自卑,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,后来学了日文,出国当了交换生,被日本友人无差别地热情对待,由此爱上了日本,现在在日本读研,准备永久留在那儿。哪些早早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人,他们便勇敢地向着这条路前行,经年累月,进步神速,这样的人怎么不可能成功?

我们这些习惯了社会钟的孩子,也只能像千千万万的其他体制人一样,寻一份不温不火的工作,找一个不爱不恨的对象,过一个不明不白的人生。

而那些驰骋在自己喜爱的道路上的人们,最终成为异类,活出了自己的精彩。

如何打破常规,找寻到自己喜欢的事物?

多试错

年轻的时候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做下来,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尝不到甜头没关系,换一个嘛,反正有大把时光,试错成本也低。所以小时候不应该只埋头读书,应该去尝试画画,体育,音乐,舞蹈。年轻人千万别佛系,一佛系你就懒得去尝试了。

多尝试并不是让你尝试毒品,而是好的东西。比如去年开始了 fanqiang 之旅,才发现曾经错过了这么精彩的世界,但未 fanqiang 之前,我对此毫无知觉。我觉得我看到的就是全世界。有很多好的东西就摆在那,只是我们对此不闻不问罢了。

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甜头才是。

别人都说爱迪生发明电灯,尝试了三千多种材料,失败了三千多次; 因而得出结论,失败乃成功之母。错,关注点错了。

为什么他在失败了三千多次后,依然坚持试错?因为发明电灯能给他带来财富啊!并且,实验的过程钟产生的涓涓心流,足以带给他莫大的愉悦感。

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街舞,健身,摄影,写作,他们喜欢上这些事物,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,这些甜头或许是心流,或许是外部赞赏(对身材赞赏,对摄影作品的赞美,甚至还能收获女朋友,比如弹吉他。)这些甜头持续刺激大脑,大脑便开始习惯,并产生「喜欢」的情绪,甜头越多,就越喜欢。

所以,仪式感很重要。每次完成艰难的工作,如:写了一段代码,写了一篇千字文,练完一小时力量举,就应该给自己一些奖赏。如:吃一顿大餐。注意,仪式感,相当于给自己一些甜头,有了这些甜头,尝试便逐渐变成爱好,爱好变成事业。

注意身体的信号

身体感觉与大脑感觉一样,因为我们不单是用大脑思考问题,也用身体去思考;躺在床上是无法想出你到底喜欢什么的。必须要身体力行,用全身心去感受,去尝试,去做,去感受,去爱。一辈子只有几十年,若像条金鱼一样,不明所以地活着,每天睁眼醒来问自己,我到底在做什么,岂不悲剧一桩?

成长,而非竞争

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成败。一个人,如果他总是想着在团队中脱颖而出,成为领头羊,超过其他所有同事的话,他也许会陷入完美主义,鸡汤主义,外部奖赏驱动的大坑。即使成功了,也并未能收获幸福。 这是秉承「战争隐喻」的例子。

我们应该使用「树形隐喻」。在树形隐喻视角下,我不再是为了跟谁竞争而诞生,不是为了别人而活,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活。看见自己像一棵大树一样,从新手到菜鸟,再到熟练、精通,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知识种子传播及周围同事,亲友。这样既看见自己成长,也收获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