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钦元 博客

成为手艺人

寻找手艺人

看过一部纪录片叫《寻找手艺人》,里面介绍一位喇嘛,三十多岁,终日在院子里给别人画唐卡,做雕像。他把赚到的钱都捐给寺庙,自己仍旧过着清贫的生活,每日依旧忙碌在院子里画画。

别人问他「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却不让自己过得好点?」,他回答「我工作的时候就很快乐。」

到底是怎样的工作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?这个疑问一直印刻在我脑海里。直到我读到一本书,叫《心流》。

此书作者叫Csikszentmihalyi,他于1960年代观察艺术家、棋手、攀岩者及作曲家的时候,发现这些人工作的时候全神贯注,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。他们工作都是出于乐趣,这些乐趣来自于其过程,且外在的报酬少。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体验即心流体验。

现实中其实很多这样的例子: 当你写一篇文章,看一本精妙绝伦的小说,当你写代码,当你冲刺一百米的时候,你在体验心流。你会忘记周遭,忘记饥饿,投入到你创造的故事里;当你把球投入篮筐的时候,你听不见也看不到观众席上的呼喊。

曾经有人采访世界上各领域成功人士,问他们「成功的秘诀」是什么。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,「专注」与「愉悦」。

心流产生之时,你是全身心投入。人的注意度极限是每秒110位元信息,一般都在60左右。当你从事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时,你必须百分百投入才能完成。而愉悦在于,你正在创造新的事物,无论是新故事,新代码,音乐,这些都是你孕育出来的,属于你的东西,这会带来愉悦感。

心流于我是什么? 是写作,是编程,是健身。 写作,创造新的感觉,新的认识。 编程,让计算机变换着法宝完成不可思议的工作。如:批量分析数据,批量管理成百上千台服务器。 健身,想象一下,当你把140公斤的杠铃从地面拉起到你的腰间,你必须绷紧身上的每一块肌肉,在那一瞬间,你的意识进入身体里,感受每块肌肉的撕裂与呐喊。

成为手艺人

当我们完成交互行为时需要高技能水平,并且感知到高挑战,且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就会有心流的体验产生。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玩游戏。任何游戏都会提供一定的难度给玩家,并常常伴有过关打boss等设计来让玩家感知挑战。进入心流状态需要高技能与高挑战,高技能意味着你需要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技能,例如编程,你需要知道编程语言的语法,并能熟练运用;例如写作,你需要懂得自如地运用文字、修辞。例如健身,你需要掌握动作技巧。高挑战,意味着跳出舒适区,此工作需要你全心全意去做才能做好。与此相反的是低挑战,例如阅读就是高技能低挑战的行为,它带给我们的是轻松的状态,而非心流。

如何达到心流状态?我们需要刻意练习,以达到高技能。

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碰到天才,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,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,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;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,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,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;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,同时和26人下盲棋,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;

所有人都以为“杰出”源于“天赋” “天才”却说:我的成就源于“正确的练习”!

刻意练习理论是艾利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。 他在“专业特长科学”领域潜心几十年,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:国际象棋大师、小提琴家、运动明星、记忆高手、拼字高手、杰出医生等。 他发现,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,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,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“刻意练习”。

刻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创立有效的心理表征。 研究发现,新手与大师相比,大师拥有更多该技能的心理表征。 什么是表征?表征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。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,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(输入、编码、转换、存储和提取等)时,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。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,又是被加工的客体。同一事物,其表征的方式不同,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。 举个例子,象棋大师看一盘棋,能迅速将所看之棋与心里早已读过的上完棋谱发生联系,并寻找到最佳走法。而他心里的棋谱就是他的表征。 同一信息,每个人的表征都会有所不同。同一信息,其表征的方式也会不一样,并影响对它的加工。

刻意练习需要哪些条件?清晰的目标;必要难度;及时反馈;集中注意力。

刻意练习也体现在力量举上。每次的杠铃重量比上次略微提升,你需要用动用更多的能量去完成动作,这会让你的肌肉长得更大。如果每次都用一样的重量,那么你只会永远原地踏步。

刻意练习,就像手艺人早期跟着师傅练习基本功。经过持续练习,完成出师条件后,才意味着你成为了高技能手艺人。此后,你讲手持创造之杖,去寻找自己的心流。

人生意义存在于三个时间尺度,秒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愉悦、 分钟小时时间尺度上生发的专注、超越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意义; 愉悦,专注,这就是心流。 富人花钱买心流,如:登山,极限运动,赌博。 而普通人的心流在哪里?琐碎的日子里的琐碎时间,心流不常光顾。 我们都习惯用时间去安排工作,把一天24小时分割成小时分钟。 结果却是终日浑浑噩噩,零碎的任务被零碎的时间打破。

为何不改变尺度,用心流去安排工作。 抛弃用时间尺度衡量效率,改为用心流次数衡量。

成为手艺人,用心流编织作品,用作品成就人生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