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钦元 博客

高效决策法——简捷启发式

相亲市场上,面对琳琅满目的「对象」,你感觉无从下手;职场上,面对两份工作邀约,你焦头烂额;超市里的同类商品你挑了又挑,不知如何选择。生活处处充满了需要你决策的时刻:结婚买房,去哪吃饭,去看什么电影等等。从理性的角度出发,有没有高效的决策方法呢?《简捷启发式》告诉你,答案是有的。

富兰克林决策法

富兰克林说,当他遇到二选一的问题时,会拿出一张白纸,中间画上一条线,左栏写正面影响,右栏写负面影响。接下来几天,想到任何理由都写到纸上,并对两栏的理由进行衡量,如果正面影响的 m 条理由抵得上另一栏的 n 条理由,就把它划去,直到最后留下的理由就是决策的关键因素。

但在这种决策方法中,需要时间、知识、计算能力,在复杂的人类选择情境下,这种方法难以操作。

再认启发式

书中提到的第一个决策法则:再认启发式。

再认指的是某事物存在于你的记忆里,再次看到该事物的时候能够认出来。比如美国和厄瓜多尔,一般人能再认美国,而非厄瓜多尔。再认启发式主要适用于仅有两个选项的选择场景:当你认得其中一个选项,但不能再认另一个选项的时候,选择能再认的那个选项。

书上这样解释道:

好的决策不一定需要积累大量信息。他们也可以基于知识的贫乏而制定出来。一种基本的认知适应是面对面孔,声音、味道、名字以及其他特征的再认能力,在此中仅包含一种构筑模块——搜索再认信息——的适应机制上形成一类非常简单的启发式。

举个例子,研究者邀请了一些德国人,让他们在备选清单的几百家企业里选出他们了解的美国企业,并统计出能被所有人认得的企业的股票,然后购买之。半年后,这些能被再认的股票收益超过标准普尔指数,且领先大部分知名的投资机构

在动物界,动物们也使用再认启发式。例如野生田鼠寻找食物的时候总是找那些能够再认味道的食物,而对那些不能再认的食物视而不见,这能有效避免由于吃错食物而亡尸街头。

我们平常决定要去哪家饭店吃晚餐时,往往也会选择那些熟悉的餐厅;买卫生巾、洗发液也倾向于能再认的品牌。

再认启发式虽不能得到最优解,但总是能找到足够满意的答案。

人们喜欢用再认启发式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发:增加自己的曝光率。

采纳最佳启发式

采纳最佳,就是选择心中权重最高的一个变量,若此变量能区分正负,则选取该变量为判定准则。通俗来讲,就是「为一个足够好的理由下赌注。」

比如填志愿的时候,摆在你眼前有两所大学,这两所大学录取成绩相同,但各有优点。我们把这些点提炼成四个变量:师资,城市,专业排名,环境。根据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方法,需要对这些变量排序。个人偏好来讲,专业排名>城市>师资>环境。

从专业排名入手,如果 a 和 b 校的专业排名不分上下,再到城市,a 校在武汉,b 校在北京,北京的前景比武汉好,于是停止搜索,选择 b 校。如果两个学校城市相同,则继续比较下一个变量,直到能够区分出优劣。

为什么采纳最佳启发式有用呢?书中提到,采纳最佳启发式相当于一个简单分类树,根节点就是最高效度的变量;且其拥有不可替代权重,当一个变量拥有不可替代的权重时,其计算结果与综合考虑所有变量的结果是一样的。

排除归类法

排除归类法,就是从一套对象中排除其子集。例如书中的例子:假设我们要对一种酒的类别进行判断,那我们需要在训练时,对甜味、色泽、芳香、酒精含量进行排序。就品酒来说,色泽>芳香>甜味>酒精含量。然后用着四个变量分别对已知的酒类进行划分,得到4种分类方法。最后用这种分类方法,分别从色泽、芳香、甜味、酒精进行匹配排除,直到剩下一个选项。比如根据色泽,我们可以推测酒有可能是:茅台、五粮液、马栏山、鸿茅药酒。然后根据芳香,推测是茅台,五粮液,百威纯生。接着根据甜味,推测是五粮液,波本威士忌;到这里就可以终止搜索,断定该酒是五粮液了。

小结

纵观书中提到的简捷启发式,其关键步骤都包括了对变量权重排序。这也意味着,当我们习得一两个效度最高的变量,就足以进行比较准确的决策了。

怎样才能找到一两个效度最高的变量?如何判定你认为的变量就是校度最高(或足够高?)

反思。

事后诸葛亮式的思考往往能帮助我们修正模型。除此以外,还可以师从智者,把优秀的思维模型、故事模型纳入自己的模型中,通过快速试错、反思、练习,打磨出自己的思维模型,就能在下一次行动中做出更好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