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钦元 博客

医疗赛道怎么投

每次坐在电脑前,打开医药公司的招股书,思绪总是会回到 2016 年夏天的那个傍晚,暗白的医院走廊,舅舅躺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。

那种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。

医疗的发展延长了无数人的寿命,却还远远不足。许多疾病还未能取得突破;进口药昂贵的费用也非普通人可以承受。

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,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背景下,国内的创新药替代也迎来发展黄金期。

1

医疗行业公司众多,A 股和港股有大大小小几百家医疗企业,从行业分类来看,有中药,仿制药,化学药,生物制药,生物制药。还有医疗器械类,医疗器械还可以细分为高耗值器械和低耗值器械。从用途来分,有疫苗类,癌症,器械有骨科,心脑血管等等;系统庞大,分类复杂。基金公司等机构往往有一整个部门来专门研究医药或者医械类公司。而作为散户的我们,应该如何选择呢?

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出发,自上而下找到合适的公司。这里的合适是指适合自己资金以及风险偏好。

  1. 政策。药物集采和器械集采的密集出台,重创了以仿制药为主营的上市公司,不仅药物价格被打压,没有纳入集采的企业甚至要面临倒闭的风险。国家对于医疗行业未来是明确的,发展国内首创的创新药,让更多国产药替代进口。其实也很好理解,举个例子,一个疗程的贝伐珠单抗要一万多人民币,前几年要三四万,2017 年纳入医保后,个人只需要支付三千多。药是好药,但对于国家的医保体系,甚至是外汇都是沉重的负担。国家为了扶持一大堆创新药公司,降低医药支出所以出台这些政策,让仿制药企业去转型,出清过剩产能。

  2. 人才。如果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需求是天时,政策是地利,人才也是个强大的制约因素,而国内庞大的人才储备则为创新药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随着大量医药海龟回国创业,以及国内大学输出的医药人才,使得企业有新鲜血液。而且国内有工程师红利,人才成本更低。

  3. 资金。医疗重资金投入。谁能以低成本源源不断融资,谁就能取得先发优势。能得到资本的支持意味着在赛道取得领先对手一步的先机。而股权融资是最低成本的融资方式,所以对于那些早早上市的公司来说,他们可以通过增发,配股,可转债等方式从二级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。

  4. 商业模式。医疗行业,根据细分子行业的不同,有不一样的商业模式。商业模式有天生的区别。比如创新药,模式就是从药物筛选到研发,到临床和上市销售。如果有一款重磅药放量,可以把公司市值提升十倍。但是同样面临巨大风险。药物的研发都是九死一生,成功率极低。而高耗值医疗器械相对则不同,其进度是螺旋上升的,如果临床效果不好,还能持续优化,从 1.0 版本一直优化到 2.0,3.0,进度是累积的,创新药则是失败就重来。所以相对来说高耗值器械的商业模式比创新药要好一些。而化学药和生物药业有所不同,化学药目前研发成本比生物药更高,因为生物药有成熟且验证过的靶点,降低了研发成本。而在竞争激烈的低耗值器械类,比拼的则是渠道销售能力。谁拥有的医院渠道更多,谁就能销售放量。而在未盈利的创新药公司,比拼的是管线的丰富度,药物推进到哪一阶段,以及研发团队和研发平台的实力。还有一类公司,专门做医疗外包。商业模式是协助创新药公司进行药物研发,按研发的阶段收取费用,并且可以获得药物上市后销售的提成。这就是 CRO 企业,医药行业的“卖水人”。不可小视的是,他们不止卖水,事实上在积累了大量药物研发经验后,他们就拥有了最核心的能力——包括整个药物研发流程的把控和质量控制,以及技术储备都是顶级的。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医药研发团队,孵化出许多创新药企业,比如药明康德通过旗下基金,从全世界搜集优质但未打入国内市场或者在研的药物,利用自身资源在国内进行临床实验注册上市,最近上市的欧康维视就是个例子。

2

那么多公司,要怎么选呢?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选的,比如高瓴。高瓴是国内著名基金,最早开始布局医疗产业。从最近几年高瓴公布的持仓来看,他们是看到好的就投,看到差一些的也投,并且还具备投后管理能力,帮助差一些的企业变成优秀的企业。顶级的医疗产业基金也是类似思路——全投。这么多马总会跑出一匹优秀的黑马。而我们作为小散,显然无法做到雨露均沾。因为投资不单是买入并且持有,遇到极端情况,比如美股连续熔断大跌的时候,我们还要有余力去加仓。如果全投的话对于资金要求太高,显然不合适。

对于未盈利的创新药,我们要做到雨露均沾,需要强大的资金量做投资管理,收益大,雨露均沾是为了降低风险,平滑波动。

对于已盈利的创新药,比如恒瑞医药,则是看其药物的销售数据,以及其他管线的进度。这些企业的研发能力已经得到市场验证,能否继续放量销售,看的是销售渠道的铺展,还有竞品的竞争。

对于略微差一些的,转型中的医药公司,关注的是其转型的进展,根据其进展来进行投资管理加减仓。

最近大量新上市的创新药类公司,由于很多都还在临床阶段,未能实现盈利,投资的逻辑是从 0 到 1,这类公司没有事件催化,股价往往容易暴涨暴跌,或者成为仙股,买卖都很少,几乎没有成交量。对于机构来说,几千万美金投入就投入了,等公司的药物临床进程,从 I 到 III 再到上市这个过程,持仓往往都是一动不动。而对于想买入的机构来说,几千万的资金可以把股价拉涨十几个点,显然也不划算,不愿意抬轿子。当然,其核心还是药物研发的进度,基于进度给估值,进度向前迈进了,机构也会主动加仓。

既然创新药需要和 CRO 企业合作,那么这些卖水的公司成长性如何呢?CRO 企业的业绩,大的维度看是创新药研发越蓬勃发展,订单就越多。小维度看,公司越优秀,产业链越全面,成本越低,订单就越多。而订单往往一签就是几年,从研发前的药物筛选,工艺研发到临床一二三期到审批过会,客户粘性很强。CRO 行业,药明康德是全产业链布局,一条龙服务,市值也最高。行业老二康龙化成也在布局全产业链,追赶龙头。市值则小很多。这些公司的估值都不低,普遍 100 多 PE,而且历年股价一直涨,对于普通散户来说可能有“恐高”。但对于机构来说是必须投资的标的。假设你要成立一支医疗基金,那么这些优质 CRO 龙头,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是绕不过的,多少要买一些。买企业看的是未来,尽管现在很贵,但未来是怎样呢?

3

像这类公司,其实很难用估值去看它的价值。而且由于他们是通过收购去扩张增加营收,而收购带来的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当期利润,所以 PE 估值很难去体现公司现在的位置。买企业就看未来,由于信息是高速流通,对于这类机构扎堆的企来说,你们知道的别人也知道,所以价格都是公允的。这类公司是那种大家都觉得好,但是又贵的让人无从下手的公司。要怎么投资呢?要学会投资管理。

投资管理管的是什么?其实管的是自己的心态。让自己的执行和思维一致,做到知行合一,靠的就是投资管理。买多少,跌了怎么办,什么时候卖,这些功课做足了还需要执行。公司不难选,难的是投资管理。优秀的公司很多,但不一定能从中赚到钱。对于这些高不可攀的公司,我们一定是从未来出发。未来还会不会发展更好?答案是肯定的。这是时间拉长的尺度看。短期来看,买入后会不会被套牢,答案是不确定的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比较好的上车点,包括股东减持,配售,黑天鹅事件等。无论是建仓还是加仓,以上几种情况都适合。

当然,一旦你看好一家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,那么无论是什么时候买入都没问题。